19家医药新锐融资过2亿元 贸易战下医药资本正加速回国!

中美贸易战旧火复炙,虽然几轮的加税博弈并未过多波及医药产品,但出海的资金“门槛”已然收紧,赴美并购、投资医药行业的中国资金因CIFUS的审查屡遭变故。去年1季度“资本赴美投资医药”一度是热门话题,而今年在中美贸易战大背景下,话题已然转向,在2019年前4个月,19家中国医药新锐新一轮融资过2亿元,合计新融资超120亿元,中国医药投融资在全球投融资放缓的大背景下正异军突起。

2019年一季度,医药领域投融资的火苗似乎呈现出越燃越猛的趋势,预计中的资本寒冬,至少在一季度,还未完全体现出来。

在近期高净值研究院举办的2019年投资趋势论坛上,软银中国资本(SBCVC)董事总经理冯正明、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等众多知名投资人表态,一致认为大健康领域值得投资。

一些资本在发表观点,而另一些资本则在2019年第一季度已经有所行动。据E药经理人不完全统计,2019年至今国内披露最新一批融资额超过2亿元的医药企业融资事件达到了19起。

对这些过2亿元的融资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融资遍及大健康各个层面,包括医疗服务、生物医药、生物技术、医疗人工智能等多个层面。而其中,融资规模最大的要数思派网络、诺诚健华以及海和生物这三家。

思派网络创立于2014年,主要聚焦于肿瘤及相关特药领域,目前布局SMO(临床试验现场管理)、RWE(真实世界研究)与患者管理、DTP(肿瘤和特殊疾病专业药房)、PPO(肿瘤优选专家网络)四个业务板块,2019年宣布的最新一轮D轮融资达4亿美元。

而思派网络对标的是以肿瘤大数据服务起家海外企业的FlatironHealth,聚焦肿瘤领域电子健康档案软件和真实世界证据管理,FlatironHealth于2018年2月被罗氏以21亿美元价格收购,而思派网络在国内的竞争对手则是零氪科技,零氪科技同样布局医药大数据。

另两家高融资的企业诺诚健华及海和生物,则都专注于创新药的研发,分别在2019年完成了1.6亿美元战略融资及1.466亿美元Pre-IPO轮融资。两家公司之所以能够拿到规模如此之大的新一轮融资,与两家公司近期的“登板”计划不无关系。

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北京诺诚健华近期正计划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筹资额最高可达2.5亿美元,对公司的估值至少为8亿美元。而在2018年,诺诚健华在两轮融资中筹集了2.15亿美元,2019年1.6亿美元的再度融资无疑是诺诚健华为冲刺港交所IPO做的最后资本冲刺。

而市场中也有猜想,旗下已经有2个处于临床II期1.1类抗肿瘤新药的海和生物,在完成Pre-IPO融资后,2019年将启动IPO赴科创板或港交所上市。

科创板“再开了扇窗”

值得注意的是,19起高额度医药融资中,相当数量都是C轮以后的融资,而偏后期融资之所以如此“兴奋”,与港交所新政后科创板落地不无关系。

一年前的这个时段,香港交易所25年来最大的一次改革正式落地。而“港交所新规”中关键的一条则是,生物科技公司生命科学公司,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港交所上市。新政落地之后,信达生物、华领医药、百济神州、歌礼制药等一众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皆赴港交所上市,这也掀起了2018年一波的医药投融资热。

但港交所的交易环境与内地存在差异,上市首日破发以及被机构做空等的风险存在,这也使得一些创新医药企业赴港交所上市存在一定的顾虑。

港交所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开了第一扇窗”,而一年后的今天,科创板的相关政策落地则为生物科技公司“再开了一扇窗”。科创板比港交所的政策设置更为灵活,为上市企业提供了5套标准,能够为各种层次的医药企业提供IPO的模式选择,与此同时,科创板的交易环境和规则更加符合内地医药企业的习惯。

根据浩悦资本的相关统计,截至2019年4月8日,已经有72家申请在科创板上市,拟募资总额为650.39亿元,其中医药类企业达到了16家之多,而医药类企业募资规模之最为华熙生物,拟融资金额高达31.54亿元,为72家中仅有的三家拟募资30亿元以上的企业之一,而医药类企业募资规模第二的科前生物也达到了17.47亿元。如此丰厚的ipo募资情况,这也难怪,数量众多的资本加紧投资医药创新企业,想在科创板政策红利中,分一杯羹。

无论市场如何变化,IPO都是投资医药生物企业的主流退出方式。以往,投资未盈利的医药生物企业仅能考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实现退出,而在2018年“港交所新政”已经落地,2019年科创板也即将落地的情况下,中国的医药投资者选择退出的路径更加多元化,而在2019年前4个月甚至于整个2019年,医药类投融资呈现升温的趋势也就不足为奇了。

去年“赴美热”,今年“国内热”

单就“港交所新政”“科创板新政”,看2019年前4个月高融资金额的医药投融资事件频发,似乎不足为奇。但叠加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进行观察,则有资金的流动在其中角力。

去年的同期,医药领域投融资的关键话题是“赴美热”。据硅谷全球数据研究机构PitchBook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的2018年前三个月,中国的风险投资基金向美国私人生物技术公司投入了14亿美元,约占这些公司在同期筹集的全部资金(37亿美元)的40%。而2017年的前三个月,中国资金仅在这一行业投入1.255亿美元,仅占这些公司同期获得资金总额的7%。

到2019年的前4个月,中国资金“赴美”投资医药产业有所趋冷,这与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美关系趋紧有很大关联。

虽然在多轮的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出口美国的生物医药产品在加征关税的多轮“博弈”中并未遭受太多波及。但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之下,贸易战之火已经烧到中美医药投资领域。

2018年10月10日,美国财政部下辖的投资安全办公室(Office of Investment Security)发布了一项行政决定,要求从2018年11月10日起,对27个美国行业的外商股权投资实施更严格的审查,这一新政普遍被认为是针对中国。除了半导体、飞机制造、芯片等传统敏感行业,生物科技研发行业也位列其中。

自此之后,中美生物医药投资遭遇到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更为严格的审查,相关投资遇阻的事件也频繁发生。

近期据CNBC报道,具有腾讯背景的中国企业“碳云智能”(iCarbonX)因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实行的审查新政,被迫退出了对美国互联网医疗公司“PatientsLikeMe”的投资。而据多家美国媒体报道,PatientsLikeMe被迫放弃中方投资者碳云智能,则是因为“危及国家安全”。

而这种趋势,似乎也对美国2019年初医药投融资的整体情况产生了影响。RockHealth及StartUp Health在2019年年初发布的报告中不约而同地指出,2019第一季度美国医疗健康领域融资态势趋于平缓,融资事件和金额同比增长较少。

而StartUp Health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美国医药投融资总额达2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7%,而交易数量则下降了37%。

在美国资本的限制增多的情况下,国内政策则意图对外资进入医药领域打开更多方便之门。2018年11月5日在一次官方会议开幕式讲话中,便特别提及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特别是外国投资者关注、国内市场缺口较大的教育、医疗等领域也将放宽外资股比限制。

在此背景下,资本似乎在加速涌入中国医药创新领域,如果相关因素不发生变化,2019年之后季度医药领域的投融资热度将更旺。

原文链接:https://med.sina.com/article_detail_103_1_65914.html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