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核酸下的一笔账

‍‍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刚从丹麦留学归国的王学刚就获得了北京市十佳外来青年称号。

兜兜转转二十年,43岁的王学刚成立的金准实验室的核酸检测业务,已经涵盖了北京的6个区,仅在通州区就有82个点位,正准备大展身手之时,北京先大展身手了。

5月27日,王学刚被警方带走,同时吊销金准实验室的执业许可证,六天前,朴石实验室法人和实控人被刑拘,一天后,中同蓝博一同“中枪”。

短短一周时间,北京悍然出手查封三家核酸检测实验室。

在这个时间,核酸检测造假无疑是雷区蹦迪,这些实验室有的搞30混1、50混1的混检操作,有的搞检测一半扔一半样本的骚操作。到底有多大的利益,才能让这些实验室甘愿冒杀头的风险?

通过相关数据与测算,我们回答两个问题:

1,常态化核酸的市场如何?

2,核酸检测有多少利润空间?

01、常态化核酸检测带来的万亿市场

疫情的第三年,有机构测算我国在核酸检测上共投入约3000亿元,而到了今年,由于奥密克戎变种的强传染特性,检测的间隔一再缩短,短短四个月就已经花了近1500亿元。

常态化核酸检测政策实施后,以刚解封的上海为例:进入有明确防疫要求的公共场所和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员,须持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也就是每三天要做一次核酸才能出门。

这首先改变了核酸检测市场曾经以医院为主的格局:一方面由于技术成熟操作简单,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频率过高会影响医院的正常接诊工作,最后则是大量的检测点位所需的人力物力都不是医院愿意负担的。

由此,核酸检测外包成为地方政府的最优解,也就催生了独立检测实验室(ICL)这门生意的诞生。

其次,不妨简单测算一下常态化核酸市场到底有多大规模。

常态化核酸应用的场景有限,主要针对城市常住人群而非农村常住人群,常住的农村人一般以家庭为半径进行农业活动,没有必要去公共空间,交通工具也不一定是公共交通工具。

而城市人口一般前往单位上班,单位就是公共区域,前往意味着要么私家车要么公共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这样在一二线居住的打工人才是常态化核酸主要“顾客”

根据东吴证券的数据显示,目前常态化核酸检测将于一,二线城市开展,涉及人群约为5.05亿人,之后将逐步覆盖至全国。

检测频次目前各地不一,例如河南48H一检,也有上海72H一检,还有其他地区的五天,七天一检,而检测方式目前主流是混检,但还是参杂了一人一管的单检方式。

最后是价格,混检十人或者二十人平摊检测方式,价格自然低一些一般为3.4-8元的价格区间,而单人单管较贵,价格区间为19.7-28元。那么花费的金额=人口*频次*价格,我们根据因素的不同就能计算出核酸检测大致能带来多大规模的市场。

全国常态化核酸检测规模测算

出现风险地区时精细化检测费用测算

一年多次做全国人的生意,妥妥的万亿赛道,怪不得各个检测机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如果看真正的正规军,目前国内做这种ICL核酸检测生意成规模的就四家:凯普生物,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艾迪康。

就2021年各家企业披露的年报来看,金域医学目前承担了31个省份的核酸检测任务,2020年核酸检测收入23亿以上,而迪安诊断2021年仅新冠检测营收为26.06亿,检测人份数为1.28亿人次,凯普生物检测数量为5000万人次,收入16.43亿。

无论从何种角度测算,这四家成规模的公司对于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市场来说不过是个位数的市占率,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才能有近期如此多的独立核酸检测实验室密集注册事件的出现。

那么在这个市场蓬勃发展之时,其中到底有多少利润空间?

02、这个市场留不下小机构

就目前防疫政策来看,核酸检测的支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核酸采样需花费的人工成本,核酸检测成本以及设备成本,而这三者中核酸检测主要依靠设备进行,而设备采购相比于巨额的人工成本来说不值一提。

而现在核酸采样主要通过核酸采样点方式进行,根据此前政府公示的《第三版核酸检测指南》中显示,一个采样台需要3人工作,一个核酸检测点一般3-5台采样台,一个核酸检测点人数约为15人。

如果按1000人配置一个采样点,保守情况下涉疫人员3.6亿人,采样人员工作184天(干六休一),工资支出为222元每天,测算结果为4412亿。

激进情况下,涉疫人员13亿人支出为15390亿,预计一年政府支出得维持在5000亿至15000亿左右,估计为一万亿,占2021年中国GDP的1/110。

如果像是河南,山东,四川这种人口大省,人口大省不一定代表着政府有着充足的资金维持核酸检测,比如河南与四川,一个人口多不发达,一个每年需要巨额的中央转移支付才能维持运转,现在让政府来承担这种费用无异于雪上加霜。

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政府采取外包方式,并降低检测点设立门槛,同时明确提出不得使用医保资金承担检测费用。这一套组合拳倒逼地方政府控制成本,通常来说价格最优的检测机构才能够中标。

这也就成为了这三家被查的检测机构弄虚作假的根本原因:既要保证利润,又要加赶进度,怎么办?

北京金准医学为了节省成本,采用多管混检的方式进行检测,举例来说,3管混作一管进行检测,原本10人一管变成了30人一管,大幅提升利润。朴石1000个样本,扔掉500个,检测量少了一半,大幅提升出结果的速度。

具体每次检测有多少利润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这些机构敢在最敏感的事件上弄虚作假,可以合理推断当前核酸检测基本上已经在成本临界点附近徘徊,几乎没有利润空间。

这意味着只有不断提高规模效应降低单次检测成本才有出路而这只有大企业大机构才能做的到,而且部分政府的应收账款账期较长,需要企业自行垫资经营,这也不是小企业能做到的。

虽然目前市场上是大大小小的医学实验室层出不穷,但最终这个市场只会留下成规模的大型检测机构,想要浑水摸鱼的小实验室,还是乘早收手吧。

03、尾声

我们曾写过《疫情造富神话》,手套、疫苗、自测盒三大公司的动辄数百亿利润,它们所处的是一个过往非常稳定的供给侧,但在疫情之下经过种种连锁反应而造成的需求激增,从而实现商业层面的造富神话。

反观突击成立的核酸检测机构,却是投机主义盛行的重灾区。常态化核酸的本意是最大限度创造一个安全的复工复产环境,但很多弯路,有时候也是这么走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后疫情时代的机遇:常态化核酸检测研究报告 洞见研报

[2] 医药:新冠检测历次行情复盘-看当前常态化核酸的空间和未来潜在机会 西南证券

[3]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咋看核酸常态化?兼看医药资产最新估值及财报总结分析亮点 国盛证券

[4] 2022年下半年宏观策略报告:逆转,新生 浙商证券

[5] 金域医学,凯普生物,迪安诊断2021年年度报告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有数DataVision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网页由机器采集生成,若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news.pedaily.cn/202206/493735.shtml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